朋友圈发布几张照片,可能就出卖了自己的位置;使用某些移动应用时,或许后台正在收集你的照片、信息;顺手连接免费Wi-Fi,也许支付账号、密码就被窃取.....
在大数据的热潮下,数据已经成为互联网最有价值的“原材料”,一些移动应用程序通过向用户搜集个人信息数据,一方面扩充自己的数据库资源,另一方面为大数据分析提供数据支持。
近日,英美媒体就曝光了超5000万Facebook的用户信息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被数据公司“剑桥分析”获取并利用,导致信息严重泄露。
这一消息再度令广大互联网用户绷紧了神经,担心自己的隐私数据赤裸裸地暴露。用户该如何远离“数据安全”的漩涡?
目前,个人信息威胁主要来自两大方面。
用户在连接公共场所Wi-Fi或误入钓鱼网站等情况下,造成了自身信息被不法分子获取。
用户在使用互联网服务时提交了很多个人信息数据,但由于互联网公司安全防范不严导致数据泄露,甚至也有不法分子盗卖数据导致信息泄露的情况。
面对日益严重的个人信息泄露和安全威胁,一方面加强相关法治建设至关重要,另一方面,普通用户并非无能为力。
防范“信息病毒”
不轻易连接免费Wi-Fi和无加密防护的Wi-Fi网络,防止手机遭到攻击和被植入木马;不随意打开陌生短信、彩信发来的链接,防止联入“陷阱”网站;不随意扫描来路不明的二维码,防止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将恶意程序和木马病毒制成二维码传播,威胁你的隐私和财产安全。
定位功能谨慎开启
手机的GPS定位功能可能暴露我们的位置信息。当位置信息积累到一定量,通过分析很容易推断出用户的工作地点、工作性质、家庭住址、生活规律等。所以,在不使用必要软件时应尽量将GPS置于关闭状态。
严控系统权限
大数据时代,一些移动应用软件过度索取消费者权限的情况近乎“疯狂”,用户在授权时应仔细阅读相关条款,尽量避免将访问个人隐私的权限和访问网络的权限同时授予可疑程序。同时,定期查看软件中的相关授权情况,若有违规授权,及时在软件“隐私”等选项中查找并删除授权。
不轻易出售废旧手机
废旧手机及存储卡通常存储有用户的通讯录、图文数据,即便删除,也极易运用软件恢复,从而威胁用户的隐私、财产和数据安全。应当进行物理销毁,以规避暴露隐私的风险。
严格遵守保密规定
做到不在手机或互联网环境下存储、处理涉密信息,不在手机中存储核心人员的工作单位、职务等敏感信息。可采用简写或使用代号避免重要敏感信息完全暴露。
身处互联网时代,没有人希望自己的“隐私”处于裸奔状态,怎么保护好隐私,又能享受互联网便捷服务,是一个长久的课题。只有全社会共同努力,才能筑起个人信息安全的“防火墙”。
文中部分内容参考新华社、《保密工作》杂志等文章
本期编辑:苏慧
上一条:最新曝出4种私人交往泄密,你中招了吗? 下一条:两会闭幕,你不能错过这些保密话题
【关闭】